继全国“现场个性化服务”化妆品首证颁发后,全国首店也正式落地。
昨日(7月20日),在COSE·波蒂诗化妆品个性化服务体验中心内,北京蔻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蔻赛”)举办了COSE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全国首店北京试点的启动仪式,并迎来首批体验者。
对此,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表示,这是“国内首家专营店”。就在7月19日,北京市药监局下发了关于同意该店试点的批复,还称将对试点企业进行重点指导和监管,协同开拓北京市化妆品行业创新增长点。
“全国首店”的落地,意味着北京已迈出定制化妆品市场落地的关键一步,引发了行业的集体关注。不少业内人士表示:“ 定制化化妆品‘开闸’后,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已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首家定制化妆品专营店来了!
据了解,北京蔻赛旗下拥有美妆品牌COSE蔻赛,产品涵盖高端护肤、个人护理等品类。
该公司称,早在2019年就与韩国高新企业就个性化护肤服务项目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将韩国化妆品领域的创新科技引入中国市场。并于2022年成立波蒂诗(北京)皮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全力运作COSE化妆品个性化服务项目。今年4月,波蒂诗成为获得首批“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全国试点工作的企业。
图源蔻赛
从现场信息来看,COSE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全国首店内设置了皮肤检测室、无菌调配室等。北京蔻赛介绍说:“在测肤时,我们会采用全方位智能肌肤检测仪和AI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并储备了5000+α皮肤测定数据、98319个配方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消费者搭配出更匹配案自己皮肤状态的个性化护肤品。”
无菌调配室室内则摆放着化妆品调配仪。现场工作人员称,根据上述AI配方,最终会生成精华、面霜两款个性化产品,只需要将不同的配方原料按照一定配比加入调配仪内,半小时左右即可为消费者调配出一款最适合自己皮肤状况的专属化妆品。
“所有的调配原料都已经过药监局备案,包括化妆品的香型都可以自选,定制好的化妆品将装入试剂瓶,贴上专属标签。比如,一款精华液可能是用24种不同成分调配而成的。”上述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
图源蔻赛
此外,北京蔻赛还发文称,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建立起与个性化服务模式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备案、检验检测、物料与产品留样、销售管理、产品追溯等各环节制定了操作规范。
某上游代工厂负责人看来,全国首店的落地在意料之中。“行业内早有头部工厂和品牌筹备已久,在技术端实现定制化妆品已并非难事。此前,相关政策法规并未对定制化妆品这一新兴细分市场提供相关政策支持,致使这一新服务业态长期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实现落地。如今随着法规和政策层面利好,企业也迎来‘亮剑’的时刻,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企业跟进这条赛道。”
定制化市场今年迎来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COSE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全国首店落地的当天,头部代工厂科丝美诗第二款定制型化妆品也正式面世。
科丝美诗表示,旗下的定制型化妆品平台3WAAU上推出了两款"Your定制型精华",用以扩大定制服务的产品线。
一天时间内,从头部代工厂到终端门店发生了两起个性化定制相关事件,无疑佐证了定制化妆品赛道的巨大发展潜力。从市场端来看,今年以来,国内外化妆品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布局。
从国内企业来看,在今年7月举行的2023(第十六届)中国化妆品大会·个性化服务科技论坛上,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组织起草、伊斯佳和上海家化共同发起的《化妆品个性化服务指南》团标立项正式启动,推动化妆品个性化服务正式迈入了标准化时代。
这两家企业也是国内个性化定制化妆品的先行者。伊斯佳在“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服务”上布局近10年,如今已经打造出了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型,真正实现一人一方一单个性化定制生产;上海家化则在今年年初牵头发布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AI)测肤数据分析法团体标准》,以推动产业链协同,助推定制化服务发展。
图源摄图网
华熙生物个人健康消费品研发管理总监刘喆也对外表示,华熙生物的个性化定制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做差异化群体设计。并且,华熙生物即将开始运营微流控柔性化生产线,通过配方、工艺功能切分设计,可实现多品类、多配方的柔性化生产等。
在定制化妆品赛道走在前列的国外企业,今年以来也动作频频。
今年4月,位于上海国金中心的修丽可门店,获得由上海市药监局颁发的“现场个性化服务”化妆品生产许可证。这不仅是修丽可在该赛道的领先一步,也代表着定制化化妆品在前端的开放,被业内人士认为“从市场和监管层面有着革命性、划时代意义”。
上述的3WAAU则是科丝美诗今年3月推出的定制型化妆品平台,此前已推出了定制型洗发水、护发素产品。科丝美诗集团相关人士解释说:“3WAAU平台在韩国定制化妆品的市场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下一步将逐步在美国、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推出最适合的定制型平台。”
风口已至,红利与门槛并存
定制化妆品热度与日俱增的背后,政策红利释放是主要因素。
去年11月,国家药监局决定在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明确指出鼓励试点企业围绕彩妆、护肤等普通化妆品,在皮肤检测、产品跟踪、个性化护肤服务方案等方面进行试点。这一政策得到了试点地区监管部门与企业的积极响应,各项利好政策相继推出,“全国首证”与“全国首店”也依次落地。
不过,在市场一片向好的同时,定制化妆品仍然面临着挑战。
其一,备案环节门槛较高。
按照现有的法规来看,定制化妆品仍需符合现行法规的备案要求,但定制化妆品存在灵活性高、差异化大、甚至“一人一方”的特性,每款产品均需备案则会出现耗时长、成本高,且投资收入不成正比的问题。
对此,伊斯佳股份总经理梁雪曾在接受《化妆品观察》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有可能出现不仅是对产品备案,而是对每个功效组分和组合物提前备案,然后再在现场进行乳化、搅拌、调制后,快速向消费者呈现非常个性化的产品。
图源摄图网
其二,成本门槛。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规定来看,从事化妆品现场个性化服务的经营场所,其操作区域应该与其它区域进行分隔,而且操作区域的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也应当≤1000cfu/m³,这相当于一个10万级GMP标准的车间的环境要求,对投入成本考验极高。伊斯佳股份创始人王德友就表示,公司已投入近数亿元的巨额资金研发个性化服务科技。
其三,技术难关。
王德友分享道,从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肌肤检测和肌肤分型,到配方设计、安全性和功效性验证,再到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制造,伊斯佳一路走来面临了很多难题。“对于工厂而言,智能制造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面临最大的困难,既同时涉及软件、硬件因素,也面临着能否实现工业互联和消费互联结合的问题。”对于化妆品企业而言,这是必须持续投入研发才能攻克的最高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