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引自网络)
本期嘉宾
刘 鑫CUPL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王 岳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宣称可以“私人定制”的化妆品在网购平台和一些直播间异常火爆。卖家号称可以根据买家的皮肤状况,通过定制化的方案、有针对性的配比以及所谓的惊人效果,为买家“量肤定制”一款专属于买家的化妆品,而至于其是否获得相关的行政许可及检验报告,很多卖家不置可否。
您会去电商平台“私人定制”化妆品来使用吗?“私人定制”的化妆品合法合规吗?该如何规范管理?今天的热点聚焦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化妆品的分类
从分类上来说,化妆品可分为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和非特殊用途的化妆品。
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包括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和防晒9种,除了这些以外的化妆品都叫做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也就是普通化妆品。
一般情况下,普通化妆品只要有药监局备案就可以上市销售,而特殊用途化妆品则需要严格审批。也就是说,特殊用途的化妆品上市前需要获得行政许可批件,并在网上备案;普通化妆品上市的两个月内,在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备案即可。
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经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后获得的许可证标号为“妆字号”,特殊用途化妆品在上市前经过国家审批后获得的批准文号为“特字号”。
(图片引自网络)
我国规定化妆品不得宣称具有治疗、杀菌抑菌等功效。
据介绍,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跟进口化妆品属于一个系统,可以直接在食药监局网站上的化妆品栏目查询。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信息需要在国产非特类化妆品备案服务平台查询。
(图片引自网络)
“私人定制”化妆品或涉嫌违法
在淘宝和京东上输入“私人定制化妆品”字样,可以看到很多商家可以提供相应的产品。
(图片引自网络)
当问及相关产品是否经过了备案或审批,是否有相应的检测报告时,有的商家表示可以提供检测报告;有的则表示,因为是一人一方案,商家可以去送检,但检测的钱必须客户自己出。但相关商家并没有正面回应自己店铺的“私人定制”的化妆品是否经过了备案或审批。
(图片引自网络)
除了商家可以给出完整的产品之外,还有一些商家会售卖“材料包”,由顾客自制化妆品实现“私人定制”的效果,具体操作模式是商家出售化妆品原材料、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案,顾客自行制作完成。这些商家会根据备注要求搭配不同的原材料,宣称“能根据顾客的肤质来配比,收货后自己制作就可以”。
在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看来,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妆字号”的普通化妆品还是“特字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宣称可以“私人定制”的,都涉嫌违法,因为它不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刘鑫:
“妆字号”的化妆品不需要审批,备案就可以。所谓备案就是只要报给有权备案的部门就可以了,不需要审批就可以生产。但是,即便是备案的,就是普通的化妆品,商家也是要把相关的配方以及有关的备案需要的东西报给相关部门,这样对方才会给你备案。
所以,一人一个配方,一人一种成分的这种私人定制化妆品的这个做法肯定是矛盾的。因为你不可能说我给你生产一个给你定制的,成分定好过后,我就给你去备案。备案毕竟是要有个过程的,一人一配方不可能这样做。而且,我相信这些所谓的淘宝店铺,它所做的这种方式都不会去做这个备案的,所以这肯定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然后再讲这个检测报告,有的商家可以提供半成品,它如果是这种半成品,你怎么做检测呢?那就没法检测,因为要检测的肯定是个成品,就是配方确定了,然后我给你做出来,做出来封装,封装之前我给你检测。
还有就是他如果没有经过检测,就没有检测报告,然后就把东西发给你,那这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说任何商品都应该要有它的一个成分,然后有生产日期,有相应的批号,还要有检验合格证。你现在这都没有的话,这就是三无产品,这肯定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更何况那种“特字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那“特字号”是需要经过审批才能生产销售的,而审批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不是说几个月就能给你办下来的。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也表示,“私人定制”的化妆品应当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否则涉嫌违法:
王岳:
我们的这些化妆品,如果针对消费者个人情况去改变了相关的组分,那么它是要经过食品药品管理部门批准的,否则它就是一个违法的产品。
如果没有经过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这个产品是很难有足够的公信力让老百姓相信它的安全性的。
涉嫌违法为何还销售火爆?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如果商家擅自销售未经备案的化妆品,将由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化妆品和专门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原料、包装材料、工具、设备等物品;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由备案部门取消备案或者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化妆品许可证件,10年内不予办理其提出的化妆品备案或者受理其提出的化妆品行政许可申请。
既然涉嫌违法,为什么仍旧有店铺在火热的售卖“私人定制”化妆品呢?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表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监管不到位:
刘鑫:
因为电商平台本身它的量很大,本身在很多方面它就是一个监管的盲区。而我们现在大量的监管都是一种传统的监管模式,当相关的“私人定制”化妆品以一种电商产品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即便像淘宝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平台,它的店铺量是非常大的,你要让行政部门主动出击去监管,我觉得现在行政部门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而且,比如说刚才讲的这个化妆品应该属于市场监管这块他们去监管,但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他是不会去做的,那你说要到下边的地方去监管,而地方监管的话,电商平台上的产品应该由哪个地方去监管呢?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去做。
我认为,这里面还是一个属于我们讲的市场监管的盲区。不仅仅是化妆品,其实其他的一些需要审批的产品,没有经过审批,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模式去做,只要有盲区,也会在上面大行其道。
如何规范管理“私人定制”化妆品的乱象?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表示,现实中,很多“私人定制”的化妆品大都涉嫌夸大宣传,欺诈消费者,单靠行政处罚难以杜绝乱象,应该让《刑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王岳:
我觉得很多“私人定制”化妆品都涉嫌夸大宣传,这是最主要的。因为健康相关产品,包括化妆品在内,往往买方卖方之间的知识是严重不对称的,这种知识不对称就导致容易虚构信息构成欺诈。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实际是应该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这几年我们可能对这种健康相关产品的消费欺诈,主要通过行政处罚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效果往往不好。因为确实我们的行政执法队伍跟不上庞大的依托于互联网这种市场的产品的扩增速度,所以更主要的,我觉得一方面我们的刑法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实现一种社会共治,特别是通过一些规范的电商企业来倡导行业内形成一种正常的交易秩序,凡是违反这个规则进行欺诈的就要让它退出市场。
而如何解决“私人定制”化妆品的乱象,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认为,首先要从立法上明确“私人定制”的边界;其次,法律上要明确具体的监管部门和职责:
刘鑫:
首先,肯定是法律要把这些漏洞先堵住,我们要通过立法来规定什么样的产品不能怎么怎么做,要给它明确出来,因为刚才我们讲了它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而法律上是没有讲化妆品不得私人定制、个性化定制的,我们是根据它规定的化妆品需要些什么要件,需要什么要素,反过来推断这种模式是违法的。所以,我说法律首先要去把这个问题先解决,然后法律上要进一步去规定怎么监管,谁来监管。
综上所述,无论商家出售“私人定制”化妆品的成品,还是出售“私人定制”化妆品的半成品、原材料、配方等,都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而要想杜绝“私人定制”化妆品的乱象,电商平台应担负起主体责任,对化妆品商家的产品注册证、备案材料以及其他经营资质严格审核把关;市场监管、药监等部门应对“私人定制”化妆品强化“定制式监管”,对商家出售“私人定制”化妆品行为进行专项治理,该处罚处罚,该责改责改,该曝光曝光,并辅以失信惩戒措施,倒逼商家守住底线,规范营销行为;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不盲从,不迷信“私人定制”化妆品,尽量选择正规企业、正规品牌的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