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起,淘宝开始禁止出售化妆品分装:
理论上讲,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能在淘宝上买到分装的粉底、分装的香水,再也不能在剁手之前先小小地尝试一下了……“个人分装化妆品”,为什么会被法规政策视为洪水猛兽呢?它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相信,关于个人分装可能出现的假货、以次充好、李代桃僵这些问题,大家在买这些产品之前肯定都能想到并且应该有各自的对策。
所以今天就专门聊聊,从配方师的角度看个人分装,到底问题在哪儿。
让配方师头疼的“大变小”原则
以前大叔和小圃在老东家做配方师的时候,每次遇到产品包装升级这种活儿都是喜忧参半。如果是包装小改大,比如一支沐浴露从200ml的个人装改成1000ml的家庭装,那就皆大欢喜,以前的数据比如稳定性啊微生物啊都可以接着用,省好多事情呢。
如果是包装大改小,还是200ml的沐浴露,要出个30ml的促销装,麻烦就来了——所有的数据都得重新做,就跟做一个新品开发也没差了。
你要问为什么?
理工直男还是喜欢用数据说话。
让我们来做道数学题吧:
以我们的霍霍巴油用的瓶子为例,200ml的瓶子,总表面积是212.88cm2,那么包装的表面积和产品料体的体积比就是212.88/200=1.06 cm-1
如果把包装变大,变成1000ml的瓶子的话,总表面积变成622.45cm2, 那么包装的表面积和产品料体的体积比就是622.45/1000=0.62 cm-1
如果包装缩小变成30ml的瓶子的话,总表面积变成60.10cm2, 那么包装的表面积和产品料体的体积比就是60.10/30=2.00 cm-1
可以看到,随着包装变小,同样1ml产品和包装材料接触的面积变大了。
可是,包装不就是用来装产品的吗?还怕多接触吗?
是的,有时候接触多了还真怕出问题。
微生物问题
对于包装来说,从生产出来到储存、运输,最后到工厂灌装产品,或多或少都会带点细菌微生物什么的——产品跟包装接触,当然也要跟包装身上带的微生物接触啊。
那不是有防腐剂吗?
嗯,你想,本来一群警察(防腐剂)只管一个片区,他们可以很轻松的抓住这个片区的小偷(细菌等微生物);结果包装从大换小了,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相当于警察(防腐剂)数量没变,现在要管两个片区了,很可能小偷(细菌等微生物)就抓不过来了。
再加上如果是个人分装的话,离开了工厂的GMP环境和专业操作,还可能在分装时额外再引进一大批小偷(细菌等微生物),那这个片区的治安就更加乱了套了(导致产品的微生物污染,进而在使用产品时危害皮肤的健康)。
除了微生物的问题,包装和产品料体的接触面积变大,还有一个问题:
相容性问题
这就好像两个人谈恋爱,本来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有限,对彼此的缺点都能容忍,那么看对方都是100个满意;等到两个人住一块儿了,朝夕相处,原来看起来很小的缺点现在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结果很有可能吵到感情破裂……
产品料体和包装的相处也很类似。
原本一个已经上市的产品,研发人员测试下来相容性都不错,双方在一定期限(产品保质期)内可以彼此容忍,和睦相处:料体也不会腐蚀或者溶解包装里的材料,包装也不会吸附料体里的成分,而且能很好地保护料体不渗漏以及不被外面的紫外线或者氧气破坏。
结果分装成小包装以后,相当于双方的相处频率加倍了,在同样期限(产品保质期)内原来可以忍的,现在很可能就忍不了了。
更不用说个人分装时,可能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不能保证分装的人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直接给换了一个不同材料的包装(比如玻璃瓶换成塑料瓶),连测试都没做过,更加不知道双方性格是否相符能不能好好一起玩耍了。
尤其是如果一方(产品料体)脾气暴躁(比如有高含量酒精、油脂或者其他溶剂,很容易溶解包装里的材料),或者玻璃心(比如含有像维生素C、维A醇之类的遇到光或者氧就不稳定的物质),或者既暴躁又玻璃心(比如很多化学防晒剂,既可以做溶剂溶解包装里的材料,又会遇到紫外线分解),后果可能就更加严重了。
其他问题
问题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分装过程可能导致产品料体本身性状改变(分层、出油等等,活性物比如维C、维A醇的氧化);
分装过程中可能引入异物(灰尘、小虫子等等,如果有尖锐的异物比如玻璃渣后果更加严重);
分装品标识不清可能会导致产品误用;
分装产品使用过程中遇质量问题不受厂家保护……
对产品分装的建议
首先,不推荐购买个人分装的化妆品(更不用说食物了)
如果有需要先试用的话,尽量选择正规化妆品厂商出的中小样,或者直接去柜台试用。
对于为了方便携带自己分装自己用的情况,要注意几点:
活儿姐有话说
很多很多年以前,我曾经把2毫升的一个防晒霜小样挤进了一个塑料小盒子。
后来,它长绿毛了。
BTW,今天的文章来自言安堂(ID:Yan_Huang_TH),下面是他们的公众号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