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1.ICT产品,是指通信技术(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产品(例如程控交换机、无线基站、光传输网络设备,手机终端)和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产品(例如服务器、路由器、电脑终端)的统称。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子信息产品的多元化开发,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界面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逐渐趋向对接和融合。海量的音频、视频、图文数据从终端入口借助通信交换网络和IP网络实现快速地传播。
2.延迟制造:是一种为了响应快速交付的客户需求、缩短交付周期而实行部分长周期工序提前实施、短周期工序转移到贴近发货端实施的制造模式。由于产品正常制造周期长于客户要货周期,制造商必须在客户订单配置需求尚未完全确认的情况下提前安排产品基本配置的库存式生产和包装,一旦订单需求确定,只需追加客户选配物料即可,从而实现快速交付。
3.衍生编码:是指参考某一物品既有结构而派生设计出来的具有共同主体结构特征的一类物品,为体现其结构相关性而采取的扩位编码方式。例如,30015769-001表示该编码是衍生自30015769的第001个编码,其中30015769为原生编码,根据衍生编码规则,这两个编码包材的外包装容器和缓冲结构基本相同,仅外箱印刷或缓冲局部可能存有差异。
二、客户定制化需求分析
ICT产品的用户群体,有传统的固定或移动电信网络运营商(例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有新兴的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例如BAT),还有数目大而分散的集团企业(例如银行、证券、电力)和中小型企业。
ICT设备类产品功能齐全,但组网应用场景复杂多变,专业性较强,需要结合客户需求进行现场勘测才能确认所需产品性能和配置数量等,因此以直销或专业分销模式为主。设备制造商构建的产品BOM结构树,通常包含了多个标准模块和可选配物料,是一个包含各种可能配置的物料全集,专业销售人员和客户沟通确认后从中选择满足需求的模块组合形成可履行的订单,基本上是按客需定制。由于客户群体众多,网络运营诉求有别,订单需求配置存在天然的差异,导致这类产品的订单交付履行呈现“多配置、小批量”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产品配置需求差异
产品功能诉求不同导致的配置差异,是显而易见的。ICT设备虽然采用了行业标准化的机架(例如ETSI 19”机架),但内部配置的模块化机框、单板数量是根据客户挑选订单配置的,订单重复度很低。对于包装设计而言,其直观的影响是产品外观尺寸相同但重量有差异,有时差异可达到一百公斤以上。如何实现包装缓冲防护能力的兼容设计,是包装设计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电源线虽然是IT设备的必配物料,但全球不同区域存在多种制式的电源线,插头的外形结构差异较大(如图1)。对于定位为全球销售的产品,其销售客户或目标区域都存在不确定性,包装方案设计必须为兼容所有制式的电源线预留足够的放置空间。
图1 世界各国电源插头标准结构外形
客户订单可能选配的其它一些小件物料,例如光模块、RRU安装架,也需要包装预留足够的存放空间。
2.包装方式需求差异
有些适用企业用户的小型化产品,例如1U/2U网络交换机、刀片服务器等,分销渠道的占比大,各级分销商之间的货物交接要求简单高效。这类客户的其中一个重要诉求,就是要求产品主设备和辅料集合包装在一起,以便能快速清点无遗漏地完成货物交接。
3.包装标识需求差异
部分高端品牌客户,有深度定制化的诉求,不仅定制产品外观,同时要求用品牌商专有设计替换掉产品本体和包装盒上原制造商信息,包括logo和产品外形图等。
三、客需定制对订单交付的影响分析
适度的差异化供应可提升客户满意度,然而形式多变的大规模客户定制需求,对制造商的订单交付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其中对包装方案设计的影响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包装标准化管控
包装标准化是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的重要基础。对于形态相似而配置存在差异的产品,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包装需要做兼容设计,通过兼容设计减少编码数量,减少物料规格,从而降低供应链从包材采购到仓储、生产制造和发货物流的管理难度。
标准化是支撑大规模制造的包装平台演进的主方向,而差异化则是朝着削弱平台化的方向,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如何在两者之间达成一个较合理的平衡,需要把握好差异化的颗粒度。
2.采购规模成本
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采取多家供应资源的采购策略,尽量避免独家供应以降低交付风险。同时,通过设计标准化支撑平台化物料汇聚,实现采购规模效应,摊薄模具、换线准备等加工成本,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对于需求量小的客需定制包材,则不宜拆分到多家加工,反而应考虑汇聚到独家,或者通过包装方案归一化设计实现模具共用,才能更好地摊薄成本。
3.交付响应效率
长期交付、需求批量较大的客需定制包材,通常会备有足够的安全库存;交货周期不确定、需求批量小的客需定制包材,则可能因加工周期或库存不足而出现欠料,进而影响到订单交付的及时性。
四、产品包装设计策略与解决方案
面对大规模客需定制,结合上述分析,我们采取的应对策略是“求同存异,差异外挂”,即从诸多客制化差异需求中寻找共性,剥离个性化需求,并简化差异需求的实现过程。其关键措施如下:
1.差异拆分设计
包装标识是客需定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定制需求。针对这类需求,可以有多种实施差异拆分的设计方法。
方法A:通用素盒+客制化围套
将个性化的差异需求分离出来,单独设计成客制化的围套,共性盒体设计成通用素盒(尤其是盒体采用模具成型时更需考虑,例如吸塑盒)。
方法B:标签化
设计时将个性化的差异需求分离出来,体现在独立的不干胶标签上,当订单有需求时再粘贴到共用的包装箱上。
方法C:在线喷印工艺
设计时将个性化的差异需求分离出来,通过喷码机系统将信息在线喷印到包装箱或标签上,如图2所示。
图2 包装箱标识在线喷印工艺
2.延迟制造设计
产品配置差异是客需定制的另一大类需求,但我们分析发现,同类产品订单各客户之间的功能性差异,体现在装密切相关的结构性外观差异其实并不明显,例如不同制式的电源线、不同波长的光模块,这就为包装实施兼容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这类小体积物料的差异,就可采取延迟制造的生产模式。对于包装设计而言,只需在包装箱上模切可手工翻折、大小适合取放延迟制造物料的开口,同时箱内对应位置预留放置这些物料的足够空间。当客户差异需求确定(订单下达)后,开启包装箱上延迟制造口,放入差异化需求物料,即完成最终包装可交付发货。
延迟制造口设计的注意事项:
A.托盘化集合包装应采用旋转式码放或(1~2)*N行列式码放,使延迟制造口一律朝外,否则无法放入物料;
为防止从延迟制造口放入的物料在物流过程中丢失,需加贴防伪封签或专用封箱胶带,如图3。
图3 带延迟制造口包装箱及其托盘化堆码
3.衍生编码管理
从采购和包材供应商的角度看,设计实施上述差异拆分后,包材的主体差异基本消除,这就为共模生产、集中采购创造了条件,差异化部分的加工也变得相对简单。那么,包装设计如何能简捷地传递这些信息呢?通过设计图纸传递自然是最精准,但对于采购和包材领用等业务操作人员而言,归档系统中的电子化图纸显然不够直观也不太方便查阅。
众所周知,物品编码是对物品进行标识和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手段,已经成为商贸交流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从编码上能直观地反映某类特征属性,那么人工识别就变得简单多了。
我司早些年为解决原有八位物料编码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编码扩位至十二位的方案。利用编码扩展位,如果赋予其特定的类属性定义,也可以用来解决同类物料的归集和识别问题。为此,我们引入了衍生编码的概念,对于参照既有八位编码物料的局部变形设计,只要符合衍生规则(如表1),就不再申请新的八位编码,而是申请衍生自既有八位编码的扩位编码,例如30015310-018就是30015310的第十八个衍生编码,查图纸可知它们之间只是客需定制印刷标识的差异。
表1 包装材料编码衍生规则
包材类别
衍生规则
3001成套包材
主体结构(箱体和缓冲衬垫主结构)相同,可衍生:
l缓冲衬垫材料牌号和主体结构相类,仅有活动块差异;
l仅印刷标识差异。
3002木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衍生:
l底托盘结构尺寸相同,仅侧板高度差异;
l结构尺寸完全相同,仅印刷标识差异;
3003纸箱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衍生:
l材质与结构尺寸完全相同,仅印刷标识差异;
l针对天地盖箱,仅围框高度差异。
3004胶袋
按CBB归口管理,不可衍生
3005缓冲材料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衍生:
l材质和尺寸相同,仅密度差异。